谭泽闿(1889—1948)湖南茶陵人。近代书法家。字祖同,号瓶斋,室名天随阁,谭延闿的弟弟。擅长书法,工行楷,他的老师是翁同龢、何绍基、钱沣,上溯颜真卿。气格雄伟壮健,力度刚强,擅于榜书。 取法颜真卿,兼工汉隶。还擅于作诗,绘画。
图片
民国时,南京“国民政府”牌匾就是谭泽闿写的。上海、香港两家《文汇报》的报头也是谭泽闿写的,至今还在沿用。在国民党的元老中,谭延闿的行草、于右任的今草、胡汉民的汉隶、吴稚晖的古篆,有“ 四珍”的美称。
图片
少年大志
谭泽闿生于一八八九年,比谭延闿小十岁,比谭恩闿小七岁,谭延闿之上还有两个异母同父兄弟宝箴和宝符,在谭家排行第五,所以小时候家里人称他为小五。这本来是家里人对他的疼护,但谭泽闿并不喜欢这个昵称,就因为这名字里有个“小”字。
他的好友夏敬观为他作传,记述了这样一个情节:家里人叫他小五,他不应。说:“我属牛,牛叫'一元大武’,何小之有?”于是,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,叫大武。在谭延闿日记及他的友人日记中,多以谭大武相称。
图片
学书缘由
谭泽闿一生专事书法,绝意仕途。一是他成长于风雨飘摇,大厦将倾的晚清,让他对做官心生厌恶;二是他求学明德学堂时,结识湘潭黎氏兄弟、齐白石。黎氏兄弟是清末硕儒黎培敬的后人,曾历任贵州学政、贵州布政使、四川巡抚、漕运总督等职。政绩学问俱佳,却受清廷排挤,从此借口养病隐居湘潭,不问世事,专心著述。黎氏的正直与学问让泽闿由敬而引为楷模。三是黎氏后人,对金石书画有深厚的功底。这些人诱导了他对书法的喜爱。
谭锺麟本就书法功底极佳,他与帝师翁同龢是同年进士,翁为状元,成了同治和光绪的老师;谭、翁道义相交。在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晨,因敢于为恭亲王抗辩的正直品质获得翁的敬重,后谭放外任,从此信札往来22年,共通信66通。谭泽闿专攻书法后,以翁为楷模,又搜集何绍基、钱南园、刘石庵等几位颜体书法大家的作品,并融合贯通,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图片
手足情深
人说谭泽闿专心书画,不问世事。但极重亲情。谭延闿三次督湘,几度起落,每遇官场不顺,他就出现在谭延闿身边。民国二年(1913)10月第一次督湘解任,谭泽闿从上海来相会;民国六年八月份第二次督湘辞职去沪;民国九年十一月,谭延闿三次督湘被赵恒惕逼走。谭泽闿亲护嫂灵榇至湘,葬灵于长沙荷花池。期间,兄弟二人与曾熙、吕蘧生、清道人等人出入上海文人墨客之间,诗酒翰墨,书画文章。表面上似文人雅集,实际上,谭延闿志不在字画间,这内心唯有兄弟知道。吕蘧生是谭泽闿的舅子,从首次督湘到谭延闿南京去世,始终担任谭延闿的秘书,个中情谊有深意。
谭锺麟五子一女,谭宝箴、谭宝符、谭恩闿早逝,剩下兄弟二人,恩闿的儿子谭光就是谭泽闿抚养长大。
图片
淡泊名利
谭泽闿重视亲情,却无视金钱、地位。他清末授巡守道,分发湖北,刚刚上任,即逢武昌起义爆发,遂折返长沙。从此绝意仕途。民国后,凭借其兄长的地位,他到政府机构谋一份体面的差事应是手到擒来。但他以翰墨为终生事业,坚守一份淡泊。
民国初期的上海,名流萃集,前清遗老、书画大腕、书苑新秀,民间高手云集,庞大的文人群体,大多数人是凭一技之长以谋生。他们利用报纸媒体,为名家公开订润例(即字、画、印的收费标准),而 “泽闿作书,取润低廉,求者甚众,但仍不订高润例:有求书市招,亦不自高身价,乐意应之。”其中以店铺招牌占据相当大的数量。因此,“海上市招,多为其所写,瓶斋之名,由此大噪”。谭泽闿“擘窠书,较其兄谭延闿更加伟劲开张。”这与他多写市招是分不开的。此举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大众普及化。据说谭泽闿对上门求书者,有求必应,辄至求者盈门。他在自家门前用绳纵横相牵,写好的市招晾在绳上,如同晾衣服一样。
以卖字谋生的人,自低润例,在当时的鬻字人之中,也算是独一份。至于他的后人将他留在大陆的字画全部捐赠湖南省文物委员会,后转交湖南省博物馆珍藏,又是其后人对谭泽闿品德的一种传承。
图片
师无贵贱
谭泽闿学书追随晚清诸多颜体大家。尤其以翁同龢的书法为最多。这缘于谭锺麟与翁同龢的密切交往有关。翁同龢与谭锺麟信札往来数十年,共达66通。最长的一封信,洋洋洒洒达千余言。后来瓶斋在上海大量搜购翁同龢的字、画,总量达千余幅之多。
谭锺麟与翁同龢以道义相交,翁同龢自称“知交遍宇内,独先生以道义相勖耳!”在翁同龢写给谭锺麟的信中,有一封就是公开诋毁慈禧太后借生日铺张浪费军费的事。可见两人之间的信任程度。翁同龢晚年受地方政府的监视,谭锺麟仍然不避讳忌,与其信札往来。这种以生死富贵相寄托的交友态度也感染到了谭泽闿。
谭泽闿字“瓶斋”,并不是最初的字号,而是在翁同龢晚年将自己居住之地易名“瓶庐”之后,意在暗示自己守口如瓶之意。泽闿也将自己的“天随阁”易名“瓶庐”,自己的字也改成“瓶斋”。
这种不以贵贱敬师之道,宜缘于谭泽闿内心上的一种操守,亦可反映谭泽闿的品行。
图片
虚怀荐贤
谭泽闿对书法追求如痴如狂,同时对绘画、画篆也情有独钟,表现出艺术上的兼收并蓄思想。恩闿娶湘潭黎氏女,泽闿娶益阳吕氏女,谭家居长沙荷花池,姻亲三家礼尚往来,亲如一家。又与湘军人物也有于公于私的联系。谭氏兄弟曾拜王湘绮为师,与其门生过从甚密。其时黎氏兄弟的篆刻可以达到国内同期的最高水平,但因居地偏隅一方,影响面不大。谭氏兄弟在上海《申报》发表文章,不遗余力推介黎氏兄弟篆刻的文章。使黎氏篆刻走向前台。其时,齐白石在黎家学习篆刻。1906年,在王湘绮的推荐下,齐白石在长沙谭氏荷花池故居为谭锺麟和谭恩闿画像,并留齐氏观摩谭氏收藏的金石书画。齐氏为谭氏兄弟刻印十余枚。
图片
文物鉴赏
谭泽闿一生以收藏名人字画为乐,在长期的收藏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有一套精准的鉴别方法。对翁松禅(同龢)、何子贞(绍基)、钱南园(沣)、刘石庵(墉),达到入手即可辨真伪的境界。其时上海出现许多制造赝品的“高手”,听闻谭泽闿喜爱收购清末四个颜体大家的作品,便到天随阁售假。但谭泽闿一眼就能看出了真伪。使伪者再也不敢上门。
谭瓶斋对碑帖字画鉴别极精,曾经告诉人识别三希堂帖拓本先后制作时间的先后的方法:“凡四周无龙边者,为乾隆时初拓本,因其尚未装入墙上碑龛。其次为嘉庆拓本,四周有龙边,但有裁去龙边冒充初拓者,故不可不辨。又如中有断裂痕者,则必为洪宪后所拓。盖袁世凯死后,家属迁出新华宫时,世凯三子克良拟将三希堂刻碑运走,为逻者所遏。克良掠碑不得,怒掷其两,一断为二,一裂为四,后虽重装于碑龛,断痕犹宛然可见也。”
热心公益
谭泽闿不只专注书法,也极度关注国家民生,注重文物保护。1928年7月26日《申报》报道,陕西灾情奇重,饿殍载道,惨不忍观,旅沪陕人蒙寿艺等爰有陕灾书画助赈会之发起,赞助书画家有曾熙、谭泽闿等百余人。1931年8月苏浙豫皖鲁等19省大灾,民情危急,著名民间书画家、慈善家王一亭作《流民图》发起捐献。海派书画家纷纷响应,谭泽闿、曾熙等人俱有参与。1852年,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一方东汉建武年间的石碑,此碑记录了一位名通的汉代地方官“三老”祖孙三代的名讳和祖、父辈的忌日。其碑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,被誉为“浙江第一石”。此碑出土后为余姚富绅周世熊所得。后周氏家室毁于战乱大火,又为丹徒陈渭亭所得,并辗转运到上海。1921年秋,外国人以重金购取并欲出运国外、丹徒陈氏意已应允。眼看国宝外流,吴昌硕、丁辅之等联合浙江同乡、西泠印社紧急动员,继而社内外同仁积极捐助。最后集60余人之力,以八千元重金将“汉三老碑”赎回。
以上三事,谭泽闿虽然不是发起人和主导者,但都有参与,表现了谭泽闿在民族大义面前所表现的忧国忧民意识。
图片
图/网络
文/段三从
编辑/程璐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